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中国历史故事 > 晋楚城濮之战

中国历史故事 晋楚城濮之战

作者:文明观测员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4:23:46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春秋时期,随着齐桓公逝世,曾经雄踞中原的齐国步入衰微,南方的楚国趁势北上,向黄河流域扩张势力。楚成王在泓水战役中击败了试图争霸的宋襄公,楚**威大振,进而控制了郑、许、陈、蔡、鲁、卫、曹、宋等多个周边小国,疆域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流域,一时风头无两,实力强盛,声威显赫。

正当楚国势力如日中天之际,晋国也在悄然兴起。公元前636年,历经多年流亡磨砺的晋文公终得回国即位。他任用贤能如赵衰、狐偃等人,稳定国内政局,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力量,晋国国力日渐雄厚。在国内励精图治的同时,晋文公对外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当周王室内部发生篡权动乱,周襄王逃至郑国并向诸侯求援时,无人响应。晋文公洞察时机,迅速出兵助周襄王平定叛乱,并护送襄王回朝,此举极大地提升了晋国在中原诸侯间的威望。

晋国的崛起引起楚国警觉,楚成王占据齐国谷地,扶植公子雍以威胁齐国安全。晋国则联合齐国、秦国,与楚国形成对峙之势,两国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尤其在宋国背楚投晋之后,晋楚之间的冲突全面升级。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受伤,不久去世,宋国被迫屈从于楚国。其子宋成公继位后,鉴于宋襄公曾在晋文公流亡时伸出援手,宋国与晋国有着深厚的情谊。眼见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势力不断壮大,宋成公遂转向倚仗晋国。

为维系在中原的优势地位,楚国出兵攻打宋国,意在压制晋国的势力扩张。公元前633年冬季,楚国联合陈、蔡、郑、许等五国组成联军,围攻宋国首都商丘。危难关头,宋成公派出大司马公孙固前往晋国求援。

晋文公与众臣商议对策,晋军统帅先轸认为这是“回报恩德、救援患难、树立威望、确立霸业”的绝佳机会,应果断抓住。晋文公也有志于称霸中原,欲借此次救宋之机进军中原,但考虑到自己流亡时曾受楚王恩惠,直接以此理由攻楚似乎不合情理。狐偃适时提出策略,指出楚国刚与曹国结盟,并与卫国联姻,而曹、卫两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国可以名正言顺地攻打曹、卫,楚国必定会出兵援救,如此便可引诱楚军北上,既能解除宋国之围,又能避免落下口实,且楚军长途跋涉,晋国可凭借以逸待劳的优势。

确定了战略方向后,晋文公坚定信心,着手备战。他亲自检阅军队,扩充编制,选拔优秀官员担任各级将领。

公元前632年初,晋国准备充分,晋文公亲率三军、七百辆战车横渡黄河,首先进攻卫国,攻克五鹿,并继续向东挺进,占领敛盂,同时派使者出使齐国,成功与齐孝公缔结盟约。齐晋结盟后,晋军逼近卫国都城,卫侯请求讲和,晋文公未接受。卫侯转而寻求楚国庇护,但国民强烈反对,迫使卫侯出走,卫国投降晋军,晋军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了卫国。三月,晋军挥师南下攻曹,攻占曹国都城陶丘,俘虏了曹共公。

原本晋军攻击曹、卫的目的在于诱使楚军北上救援,以解宋国之围。然而,面对曹、卫的紧急求助,楚军并未北上,反而加强对商丘的围攻,宋国再度告急。

面对此困境,晋文公陷入了两难:若不南下救援宋国,宋国可能因力竭而降楚断晋,这将不利于晋国在中原争霸的战略布局;若南下救援宋国,则原有的诱楚北上、在曹、卫地区决战的战略意图难以实现,且晋军兵力有限,远离本土,与强大的楚军正面交锋并无十足胜算。晋文公再次召集群臣商讨,先轸经过深入分析,提出了新的策略:让宋国表面上疏远晋国,派人携带财货贿赂齐、秦两国,请它们出面劝说楚军撤兵。晋国则将曹、卫的部分领土割让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抵抗楚国的决心。由于曹、卫原本是楚国的盟友,此举必将激怒楚国,使其拒绝齐、秦的调停。齐、秦两国出于贪财和反感顽固立场,劝解不成,便会倒向晋国,决定出兵共同对抗楚国。

晋文公对先轸提出的计策极为赞同,立即付诸实施。楚国因未能攻克商丘,曹、卫之地又归宋所有,楚成王勃然大怒,果断拒绝了齐、秦两国的调停提议。齐、秦两国身为大国,对于楚国无视其颜面之举颇为愤怒,于是改变中立立场,出兵支持晋国,由此形成了晋、齐、秦三国联手对抗楚国的战略格局,晋、楚两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颠覆性转变。

楚成王眼见晋军连破曹、卫,又与齐、秦结盟,深知中原局势对楚极其不利,同时也担忧秦国会趁机袭击楚国后方,于是主动命令楚军撤退至申邑(位于今河南荥阳一带),并指示令尹子玉撤回围攻商丘的部队,以避免与晋军正面冲突。楚成王告诫子玉,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才登上晋国王位,经历了无数艰险,是一位不容小觑的人物,行事需审时度势,知难而退。但子玉骄矜自负,未采纳楚成王的忠告,坚持要求与晋军一决胜负,并请求楚成王增派兵力支援。楚成王虽内心纠结,既不愿直接与晋国交战,又寄希望于子玉能侥幸获胜,最终还是批准了子玉的决战请求,仅派遣了六百名王室亲兵予以增援。

得到楚成王的增援和开战许可后,子玉决心与晋军决一雌雄。

为找到决战的理由,子玉派出使者宛春与晋国协商,提出了所谓的“休战”条件:晋国若允许曹、卫复国,楚军则撤离宋国。这实际上是子玉精心策划的一石三鸟之计,设想晋若同意休战条件,则曹、卫、宋三国将感激楚国;若晋不同意,则三国将会怨恨晋国。无论结果如何,晋国试图在中原争霸、号令诸侯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先轸看穿了子玉的意图,巧妙设计反击,秘密与曹、卫两国达成协议,以断绝与楚国的关系为条件,答应恢复两国独立,同时扣押了楚国使者宛春,激怒子玉以求决战。曹、卫两国背叛楚国而投靠晋国,使者又被晋国扣押,子玉的傲慢与自负被彻底激起,倚仗楚、陈、蔡三国联军的强大兵力,趾高气昂地率军直逼陶丘,一心寻求与晋军决战的机会。

当年晋文公流亡楚国时,曾许诺楚成王,若晋楚两国在中原相遇交战,晋军将主动退避三舍以报答楚国的恩情。现今,晋楚两军果然狭路相逢,晋文公坚守信义,下令晋军从曹都陶丘后撤三舍,在城濮(今山东范县南)安营扎寨。齐、秦、宋等**队随后也相继抵达城濮,与晋军会合。晋军退避三舍,表面看来是对楚成王的感恩回报,实则是为了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同时集结齐、秦等盟军,择机后发制人,一举击败楚军。

晋军主动撤退,楚军内部出现疑虑,有人主张暂停追击,保持观望态势。然而,独断专行的子玉认定晋军是胆怯退缩,视此为追击晋军、夺回曹、卫的最佳时机,遂率军急切追赶,直至城濮。

公元前632年四月,晋楚两军在城濮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车对决。子玉将楚军分为中、左、右三军:楚军精锐作为中军,由子玉亲自指挥;陈、蔡军归属右军,由楚将子西统率;郑、许军归属左军,由子上统率。

晋军同样部署为三军:先轸担任元帅,统领中军;狐毛领军上军,郤溱、狐偃为副将;栾枝领军下军,胥臣为副将。

晋军通过对楚军实力的分析,发现楚中军实力最强,左右两翼相对较弱,且子玉过于自信,对晋军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因此决定针对楚军弱点,首先攻击其左右两翼,然后再集中力量冲击中军。

晋军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破楚军较为薄弱的右翼,即陈、蔡两**队。晋国下军副将胥臣领命应战,陈、蔡军队战马众多,攻势凌厉。胥臣机智地令麾下战马披上虎皮冲向敌阵,陈、蔡军队误以为真有猛虎袭来,恐慌之下纷纷溃散,楚军右翼瞬间崩溃。

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不可遏,对晋中军和上军发起猛烈进攻。晋军采取诱敌深入、分而歼之的战术应对楚左军的猛攻,晋上军佯装败退,主将狐毛特意将主、副将的两面大旗置于战车之上,然后缓缓撤退;晋下军主将栾枝为了进一步迷惑楚军,让战车拖曳树枝,在后方扬起滚滚尘埃。楚将子玉未能识破晋军计谋,误以为晋右翼确实败退,贸然命令楚左军追击,导致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指挥中军从中截击,晋上军主将狐毛、副将狐偃也在此时率部回头夹击。楚左翼陷入重重包围,无路可退,迅速被晋军击溃。

子玉目睹左、右两军均遭败绩,大局已去,只好下令中军停止进攻,迅速撤离战场,从而使中军免遭覆灭。楚军战败后退守至连谷(今河南西华境内),子玉因战败遭受楚成王严厉指责,悲愤不已,最终自杀身亡。

城濮之战以晋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而落幕,楚国北上的步伐被有效遏制,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局势趋于稳定。战后,晋军进驻郑国衡雍,并在衡雍附近为周王修建行宫,向周王献上俘虏。周王亲自驾临践土慰劳晋军,并册封晋文公为“侯伯”。晋文公随即在践土召开会盟,邀请齐、鲁、宋、卫等七国国君参会,共订尊崇周王的盟约,晋国从此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战略性决战。尽管在这场战争中,齐、秦两国仅给予晋国口头支持并未实际参战,楚军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但晋军开创了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先例,凭借智慧与谋略克敌制胜,并在战役指挥上采取了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正确方针,最终大败楚军,奠定了雄踞中原的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