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中国历史故事 > 孔子周游列国

中国历史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

作者:文明观测员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4:23:46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孔子,原名孔丘,出身于鲁国,其父叔梁纥曾是一名武官,但在鲁国社会地位并不显赫。孔丘自幼年丧父后,便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二人后来移居至曲阜,并在此地成长起来。童年时代的孔子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对礼仪的浓厚兴趣,常常模仿大人举行祭祀仪式的动作。青少年时期,他勤奋研读,广泛涉猎六艺——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以及算术,到了二十岁时,他的学问已经相当深厚,并因尊崇西周初期制定礼乐制度的周公姬旦,对古礼有着深刻理解,被誉为“博学好礼”。

此时,怀抱理想的孔子渴望进入仕途,密切关注国家大事,形成了独特的施政理念,但最初仅在政府部门担任过管理仓储及畜牧业的小吏。尽管职位低微,孔子始终勤勉尽责,工作表现出色。

尽管仕途坎坷,但因其卓越的学识和对周礼的精深造诣,孔子在三十岁时已在当地享有一定声誉,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拜师。孔子顺势开始招收学生,创办私塾。鲁国大夫孟僖子临终前嘱咐其子向孔子学习礼仪,此后,孔子的学生被推荐给鲁昭公,并受命前往周朝故都洛邑考察周朝的礼乐制度。

鲁昭公二十年间,齐景公访问鲁国并与孔子交谈,两人围绕秦穆公称霸问题展开了讨论,自此,孔子与齐景公建立起联系。然而,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内乱爆发,三大家族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联手驱逐了鲁昭公,迫使昭公流亡齐国。孔子也因此离鲁赴齐,并在齐国再次与齐景公交谈,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齐景公颇为赏识孔子,有意重用并赐予封地,但遭到齐国大夫晏婴的反对,认为孔子的政治主张难以实行。孔子在齐国两年后遭人排挤,甚至面临生命危险,求助于齐景公,却未能得到有效庇护,遂匆忙返回鲁国。那时,鲁国的实际权力已落入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这三桓手中,而且他们的权力又被各自的家臣所分夺,形成“陪臣执国政”的局面,这一现状与孔子倡导的“礼治”背道而驰。孔子回到鲁国后,虽有两次从政机遇,但他因不满现状,均未接受,而是专注于教育事业,广收门徒,传播学术思想。

直至鲁定公九年,孔子终于被任命为中都宰,并凭借卓越的政绩在短短一年内晋升为司空,随后又擢升为司寇,使得鲁国政治清明,国力增强。彼时,吴国在伍子胥、孙武辅佐下击败楚国,威震中原诸国,尤其是对齐国构成直接威胁。齐国自齐桓公去世后的霸主地位早已动摇,直至齐景公继位并在晏婴辅佐下逐步稳定并恢复国力。意图重振雄风的齐景公邀请鲁定公在两国边界夹谷进行会盟。鲁定公决定由时任司寇的孔子担任“相礼”,陪同参与此次会盟。孔子鉴于齐国曾经对鲁国边境的侵犯,建议鲁定公做好军事准备,鲁定公采纳了他的意见,带领兵马赴会。在夹谷会盟过程中,由于孔子的智谋,鲁国在外交场合占据主动。会盟结束后,齐景公自觉理亏,归还了之前侵占鲁国的三块土地。

在鲁定公十二年,孔子推行了一项名为“堕三都”的改革,意图拆除三桓家族建造的超越规制的城堡,以削弱三桓的势力,但这引发了三桓家族对孔子的强烈抵触和怨恨。

齐国自夹谷会盟后,深切认识到孔子在鲁国的影响力,深感其留在鲁国不利于齐国利益。于是齐景公采取分化策略,一方面利用三桓与孔子的矛盾加深鲁国内部裂痕,另一方面采纳大夫黎鉏的建议,精选八十个美女组成乐队送往鲁国。鲁定公沉浸于享乐,疏于朝政,为了避免孔子的直谏,甚至有意避开孔子。在鲁国举行郊祀之后,按照传统应当将祭肉分赐给大夫,但鲁定公却未将祭肉分给孔子,显示出已无意继续任用孔子。面对自己的治国理念无法贯彻,孔子深感失望,不得不带领众弟子离开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

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漂泊生涯。

孔子首先抵达卫国,受到了卫灵公的礼遇,给予鲁国同等的俸禄待遇,但并未授予具体官职,只是邀请他参与政事讨论。然而,在卫国逗留数月后,受到谗言诬陷,卫灵公开始怀疑孔子,甚至派人监视他。孔子恐遭不测,带着弟子离开卫国,计划前往陈国。途中经过匡城时,因误会而被困五日,脱困后到达蒲地却又遭遇卫国贵族公叔氏的叛乱,再度受困,最终得以逃脱并重返卫国。然而,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时,乘车排序不当,孔子感到受到侮辱,遂离卫而去。

孔子一行辗转至曹国,再至宋国,在宋国受到司马桓魋的迫害,幸得逃脱,然后来到了郑国。行至郑国途中,孔子与弟子失散,他在东门外徘徊时,被当地人形容为“彷徨若丧家之犬”。孔子从郑国又来到陈国,因晋楚争霸波及陈国,孔子离开陈国,途径蒲地时再次受阻。蒲地人强迫孔子起誓不再前往卫国,孔子表面上应承,但实际上灵活应对,认为被迫的誓言无效,最终仍赴卫国。卫灵公虽亲自出城迎接,但最终还是未启用孔子,孔子无奈再度离开卫国。

孔子离开卫国向西行进,晋国中牟县宰佛肸叛乱,欲邀孔子共事。孔子本有意向,但遭到弟子子路的强烈反对,认为不应为叛臣效力,孔子犹豫再三,最终放弃前往。

孔子一行来到蔡国,在此居住三年,其间吴国进攻陈国,楚国出兵救援,得知孔子在陈蔡之间,楚昭王派人邀请他。陈、蔡两国大夫担忧孔子加入楚国会威胁本国,于是派兵将孔子围困在荒僻之处,使其几近断粮。即便如此,孔子依然秉持信念,抚琴诵经教导弟子。子贡寻得楚国援助,楚昭王派兵解救了孔子师徒。

孔子在楚国时,楚昭王有意赐予其七百里封地,但孔子曾表达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道乎”的意愿,楚国令尹子西担忧孔子会借此建立类似周文王那样的根基,从而阻止了这一想法。楚昭王也因此对孔子有所提防,最终未予以重用。

六十三岁时,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此时卫灵公已去世,其子卫出公继位。不少孔子弟子在卫国担任官职,卫出公也希望任用孔子。然而孔子坚持“正名”原则,这意味卫出公需将王位让与其父,卫出公自然不愿,故未任用孔子。

在鲁国,孔子的弟子们在为官时多有建树,季康子深感孔子弟子的才能,特派人将冉有从卫国召回。冉有率军击败齐国,凯旋而归,季康子询问其用兵之道,冉有答曰源自孔子教导。此事促使季康子下定决心,派人将孔子召回鲁国。

孔子曾在卫国时拒绝回答孔文子关于作战方法的请教,不久后,季康子派人携带丰厚礼物迎接孔子回鲁。孔子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鲁国。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周游列国的十几年间,历经艰难险阻,数次遇阻受困,甚至几度生死边缘,但他始终坚守理想,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时,虽然仍未能得到重用,但他将精力投入到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教育事业上,《诗经》、《尚书》、《春秋》等经典文献就是在这一时期由孔子系统整理而成。

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孔子溘然长逝。他的学说由弟子传承并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也因此成为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并被后世尊崇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