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中国历史故事 > 仲尼修订《春秋》

中国历史故事 仲尼修订《春秋》

作者:文明观测员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4:23:46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编年体史书,这部作品以其精炼而富含褒贬的文笔着称,它记录了242年的历史片段,即从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这部史书就是由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编纂,并被纳入儒家经典的《春秋》。

《春秋》虽然表面上叙述的是鲁国的历史,但它实际上涵盖了整个春秋时代的重大事件和天下大势,这也使得这一历史阶段被称为“春秋时期”。孔子以“春秋”命名此书,是因为每年轮回的春夏秋冬四季中,春秋代表着一年的周期,尽管使用“春秋”作为书名的做法并非由孔子首创,《左传》记载在此之前鲁国已有类似的书名。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自幼博览群书,成年后撰写了一系列表达其政治理念的作品。孔子在中年时期已具有一定声望,但身处乱世,他的仁政理念难以付诸实践。晚年,面对社会动荡,伦理失序的现象,诸如臣弑君、子杀父等悲剧频发,孔子深感忧虑,于是着手修订《春秋》,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弘扬“义”的观念,引导人们遵循正义原则。

在孔子修订《春秋》之前,各国的历史主要记载于《诗》这类诗歌文献中,周代各国常在祭祀或出征凯旋时吟唱赞美周文王事迹的歌曲,这些歌颂内容被收入《诗》中。孔子编写《春秋》后,史书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革新,变得更加系统和完善。

《春秋》全书篇幅约万余字,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各国间的政治活动,包括战争、会盟等重大事件,同时还涉及自然灾害如日食、月食、地震、洪水等。例如,《春秋》中准确记录了公元前611年哈雷彗星穿越紫微垣的景象,这是全球范围内有关彗星运行的最早记载;书中还记述了公元前687年发生的陨石雨现象。这些记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孔子编纂《春秋》时,虽然表面看似客观记述事实,实则在字句之间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判断。如“赵盾弑其君”、“许世子止弑其君”,一个“弑”字就透露出孔子的观点。这种隐晦表达立场的方式,后来被称为“春秋笔法”。然而,《春秋》在记载某些事件时过于简约,往往只提及结果而不详细阐述原因,给读者带来解读困难。

据史书记载,孔子在71岁时停止了对《春秋》的修订工作,而他于73岁去世。关于孔子为何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不再修订《春秋》,有一种传说是这样的:鲁哀公十四年春季,山林管理员捕获了一只奇异的动物并献给叔孙氏,叔孙氏认为此兽不祥,又转赠给管理员。孔子见到此兽,悲痛地认定它是象征仁德的麒麟,通常只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而麒麟在此时被捕获,预示着乱世将至。孔子对此深感痛心,因而中断了《春秋》的修订。

孔子晚年编纂的《春秋》最终被列入“五经”之一,但因其文字高度精炼,阅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为此,后世出现了多种注释和阐释《春秋》的着作,其中最为着名的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以及现已失传的《夹氏传》和《邹氏传》。现存的《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因其在文学和历史领域的卓越贡献,被誉为“春秋三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