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晋末长剑 > 草原、中原兵制

晋末长剑 草原、中原兵制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08:15:0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首先讲一点:一般而言,只有中原养兵,草原不养兵。

关于这一点,我记得前面有个单章提到过了,怎么现在还有人问?一会问石勒怎么这么多骑兵,一会又问匈奴怎养得起这么多兵?

说了等于白说。

我敢肯定,我这是第二次说了,后面还会有人问。

其实可以去看看我的上本书《晚唐浮生》,里面对草原的生活、组织及动员模式讲得很清楚,我觉得起点可能没有其他历史小说详细写过。

草原牧民平时有自己的生活,是“民”。

战时打仗,是“兵”。

平时没有维持成本,不需要养,知道吗?

马匹是他们生产生活的必备物资,家家户户都养,天天骑。

如果是没什么个人财产和人身自由的牧子,也会骑老爷的马,去帮老爷放牧。

实在不行,被征发了当步兵,这又不是没有过。

唐宋时奚人步兵就挺有名,战斗力不弱。

这种动员模式,好处是几乎没什么维持成本。

马:牧民自备。

武器:牧民自备。

就打仗的时候提供一下军粮。

军饷:没有。

而且,兵力来源也不只是自己国土范围内的。

举个例子。

唐末李克用在大同叛乱,被朝廷剿灭,父子北奔鞑靼。

后来黄巢攻入关中,李克用父子被赦免,参与平叛,于是从沙陀三部招募一万多人,由李友金带着送过来。

李克用还从阴山鞑靼、黑车子鞑靼、吐谷浑、回鹘等各种杂胡“招诱”三万多骑兵。

注意“招诱”这個词,史书上多次出现,本书也出现过。

字面理解即可。

就是招募、诱惑杂胡部落为你打仗。

打完仗各回各家。

你看看,李克用从几乎没什么兵,一下子拥有了五万骑兵。

李克用当河东节度使的时候,争夺大同,驱逐了原节度使赫连铎。

赫连铎的吐谷浑部落都投降李克用了,此人跑路后,又施展三寸不烂之舌,说得草原数万骑南下,进攻大同,被李克用击败。

赫连铎再跑路,又说动黠嘎斯人,八万骑南下,再被李克用击败。

唐代在草原用兵,也经常招诱部落为他们打仗。

没什么好处,就是许以劫掠厚利,另外再威胁一下,其实就是威逼利诱。

赫连铎就是用大唐正牌节度使的虎皮,外加利诱,说动杂胡部落南下。

这种事情从东汉年间就很常见了,我就很不解了,怎么还觉得奇怪?

东汉经常自己出重骑兵,让草原部落出轻骑兵,然后一起去打别的部落,比如鲜卑。

难道别的作者提都没提过这些事情?

再说一遍,可以去看看《晚唐浮生》,对草原部落描写得很详细,章节不少。

简而言之,这些部落就是一个个兵员库,他们是“中立野怪”,你招诱不到,还不允许别人招诱?

唐末河东、幽州这些缘边将帅们经常一次性招诱数万草原骑兵,南下参与藩镇混战,这是缘边将帅的“福利”,别人享受不到。

当然,唐末时步兵的素质比较高,各个藩镇也有部分骑兵。

比如,昭义镇(今上党一带)自己就养马,甚至打出了品牌,每年还给朝廷送马五百匹。

蔡州有龙陂监。

陕州有牧场。

襄阳、淮南甚至福建都有牧场。

钱镠直接在杭州城外养马三万匹。

等等。

中原遍地牧场,各个藩镇养马数量难以统计。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草原骑兵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还经常被痛打。

但在西晋这会,作用还是很大的,因为步兵大多数都是临时拉起来的,又承平多年,还没有职业化,对付这些草原骑兵就难了。

其次,石勒的骑兵数量,是史书明载。

在309年,有记录石勒帐下三万骑。

在310年,围攻洛阳时二万骑。

数字为什么会变化?其实就是这个原因,这不是他养的职业化部队。

有可能是匈奴朝廷配属给他指挥的,战斗结束后归建。

有可能是临时招募的,打完仗,“合同”结束,走了,回家了。

也有可能是石勒出不起赏赐,提前终止合同,解散。

这三万人里面,最多一半是他长期控制的。

注意,长期控制也不是养兵。

部落有各自的生活,平时都是农民、牧民。

这个阶段,已经有大量杂胡到河北游牧、游耕或者定牧、定耕了。

跟着乞活军来陈留、梁国的乌桓人,也是这种性质、

石勒只要有钱,或者口才够好,别说两三万骑,五万骑、十万骑也不无可能,只要你支撑得起。

最后提另外一种情况,即草原如果统一在一个政权下,会怎样?

如果遇到匈奴、突厥、回、蒙古这种建立草原帝国的政权,你招诱杂胡就没那么容易了—一多说一句,柔然、鲜卑、契丹这种连草原都没统一的政权,真称不上草原帝国。

以回为例,他们在各个附庸部落都派有官员,征税征兵,甚至监视。

回崩溃后,原本被回奴役的契丹是怎么做的?

耶律氏贵人与监视他们的回述律部联姻,阿保机的妻子月理朵就出身回述律部,月理朵的爷爷、父亲在回汗国都是中高层官员(梅录之类)。

回有明确的官制、兵制和财政制度,有自己的文字,该国的很多官名、制度,契丹起势大量借用。

统一和分裂的草原,是两回事。

西晋末年的草原,就是分裂的。

各个部落可以今天投鲜卑,明天投匈奴,后天投晋,这并不奇怪。

这些杂胡部落的丁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雇佣兵”。

只不过这种雇佣兵,经常拿不到钱,甚至要为宗主白打仗。

受不了怎么办?受不了就走啊。

历史上契丹在东北崛起,三十姓就受不了了,天天被征兵打仗,于是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西迁,从中国东北迁徙到了中亚、北亚一带。

人走了以后,空出的草场往往会给别的地方迁来的部落占据。

迁徙,本来就是草原常态。

先写这么多,再打一次广告,上本书主角在边地,接触草原比较多,有关草原部落的章节也多,有空可以看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