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晋末长剑 > 第九十五章 政绩

晋末长剑 第九十五章 政绩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08:15:0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噼啪!”鱼儿被甩在雪地上,跳动不休。

正在挖河的百姓看了,尽皆惊叹:好大一条鱼!

“鲂鱼,广而薄脆,甜而少肉,细鳞,鱼之美也。”有人摇头晃脑念了一段。

众皆大笑,沦落到和他们一起挖河的地步了,就收起那副读书人的架子吧。

读书人也不和他们多话,只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继续说道:“昔年游历河南,方知洛鲤伊鲂,价比牛羊,这是好东西啊。”

众人听了又是一阵欢笑。

鱼有什么好吃的?远不如牛羊肉顶饿啊,这人真是读书读傻了。

“莫要喧哗。”不远处传来了洪亮的嗓门。

众人立刻噤声,站在冰冷刺骨的泥水中,奋力清淤,用力疏浚,慢慢改造着陂池。

这里是南顿,原汝南属县,现南顿郡治。

该郡虽然只有四个县,但人口非常之多,主要来源是河北移民,就是当初乐谟从顿丘带回来的河北诸郡百姓,永嘉四年(310)秋收时抵达,至今已两年有余。

他们的到来,说难听点,几乎让南顿“换种”了,人口激增到约两万户、八万口。

永嘉五年,南顿、汝阳、上蔡、平舆四县百姓种了一季粟。虽说利用的是八王之乱、李洪之乱后撂荒的熟地,但收成依然不怎么样,勉强够他们啖食,还吃不饱。

今年,四县百姓又种了一季粟,收成明显提高,日子好过了许多。

秋收后,部分人种植了冬小麦,部分人种了芜菁,生活日益走上正轨。

太守魏浚一直秉持着刺史卢志以及幕府的意志,趁着大乱后的大治机会,清理户口,劝课农桑,将南顿四县粗粗改造了一番。

明年如果获得丰收,则民心彻底稳固下来,南顿四县也将变成陈郡第二。

南顿东南方向的新蔡国与之类似,内史乐谟首先清理了新蔡王的土地、庄客,然后接纳了庾琛从汲郡带回来了数千家百姓,再吸纳了少量河内、关西及兖州流民,目前有约一万户、四五万人。

邵勋早年定下大政方针时,就以陈郡为重点经营方向,南顿、新蔡二郡国紧随其后,是第二批重点经营的地区。

如今南顿走上了正轨,新蔡稍慢一些,但再过两年,一样可以稳定下来。

陈、南顿、新蔡三郡国十三县,拥有大量以营、队为单位的移民,拥有大量屯田军,他们是独属于官府的百姓,不受士族豪强控制,是邵勋可以调用的力量,无需与世家大族讨价还价——说白了,这才是一个军阀最稳固的根基。

世家大族、坞堡帅、庄园主们支持你,出钱出粮,固然可以让一个军阀瞬间起势,但当他们撤资时,你跌落得会很惨,因为你没有直属于自己的税基:自耕农。

两条腿走路,永远都不会错。

繁忙的挖河工作一直持续到响午才停止。

役徒们纷纷排队领取饭食。

陈公仁德,发役还提供饭食,真的很不错了,虽然不是每次都管饭。

而且,这些陂池对他们也有好处,利于灌溉农田,提高亩收,干活的积极性是不缺的。

众人吃饭间,太守魏浚也来到了治河工地。

他不是一個人来的,还带了郡中官员及南顿县令,此时以他为首,簇拥在幕府参军庾亮身后。

幕府是一个偏重于军事的机构,职官也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

作为参军,庾亮分管仓曹、户曹、贼曹三大块,与郡县官员有直接的业务联系。

理论上来说,他确实不能直接管地方治理,那是州郡县三级官员的职权,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会到地方上清点户口、会下令郡县官员缉捕盗贼、会监察诉讼、会监督仓库

甚至于,像南顿仓之类的大型粮库都由他直管,地方上只是协助而已。

久而久之,幕府官员渐渐凌驾于地方官员之上,将其变为从属,故南顿太守魏浚非常配合,有问必答。

“我闻自汉以来,汝南有九十余陂,南顿有几个?"庾亮意气风发地走在河堤上,开口问道。

“现止存一。“魏浚答道:“此陂名“西戌”,前汉年间便有了,曹魏续修,国朝多有忽视,今又重修,可灌田二千七百余顷。”

“葛陂在何处?”

“新蔡、平舆之间。"

葛陂前汉年间就有了,“陂方数十里”,算是一个比较大的人工水库了。

因为比较重要,两汉、魏晋时时修缮,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历史上的石勒曾在葛陂吃了大亏,军士病死者极众,后不得不返回。

而来的时候,豫州坞堡还接济粮草呢,但听闻他们在寿春以北被纪瞻所率领的江东水师击败后,突然就翻脸了,坚壁清野,不给粮草,令石勒的九万步骑损失大半,北归途中“人相食”,最终成功回到河北的不过二三万人,比本时空石勒的实力还要差劲许多。

邵勋占住豫州,没让石勒打穿河南,饮马长江,对他倒还是好事了,至少他不用让自己的主力部队被疫病消灭一半,回师途中再损失剩下的一半。

“汝南、新蔡、南顿九十陂,陈公别的没提,但提了葛陂。”庾亮瞟了魏浚一眼,道:“府君当知其重。”

“仆知矣。”魏浚心中一凛,暗暗记下了葛陂的名字。

因为地处新蔡、平舆交界处,比较复杂,同时这个陂池还能勉强使用,他就没管。现在看来,还得和新蔡内史乐谟商量商量,明年春播前征发役徒修缮一下。

庾亮看着魏浚毕恭毕敬的态度,心中舒爽。

一朝权在握,便把令来行,这感觉真是美妙。

不过,到底被邵勋操练了许久,他现在的庶务经验比较丰富,又问道:“治水耗役甚大,粮食可够?”

“不太够。”魏浚实话实说。

治水和打仗一样,消耗很大,区别就是水利工程修缮完毕后,能把下田、中田变成上田,乃至开辟出更多的耕地,提高总的粮食产量,打仗却不一定有这么多好处。

南顿安稳了两年,官府、民间总算有一定的积蓄了,故可大肆征发役徒,修缮陂池。但这种积蓄又不是无限的,总体而言还是得量力而行。

“先把西戍陂和葛陂修好。”庾亮不满地看了眼魏浚,说道:“若这也不行,我自禀报陈公,请他定夺。”

魏浚听了心下恼火,但又不敢发作,只能应了声是。

按理来说,他是走了杨宝的路子,得以面见陈公,一番考验之后,出任南顿太守。

他其实是陈公的人。

但怎么说呢,庾亮能得罪吗?必然不能啊!

别的不谈,庾夫人的枕头风一吹,多大的功劳都没了,该低头还是得低头。

再者,疏浚河道、修缮陂池是陈公定下的大计。

庾亮又是管仓曹的参军,拿着鸡毛当令箭,巡视诸郡国,他说什么,还真没法反对。

尔母婢,既然你这么说了,我也不管了。

到时候民怨沸腾乃至闹出民变,可别全栽在我头上。

庾元规急躁操切、好大喜功,不过如此,不过如此啊,呵呵。

庾亮自然不知道魏浚心中的想法,他继续沿着河堤行走,脑海中想着陈公交办下来的事情。

就当前而言,治水工程多位于陈郡、南顿、新蔡、汝南四地。

前三者好理解,汝南就耐人寻味了。

基本可以判断出,陈公最关心、最信任的还是豫州西半部分。

汝南国被襄城、颍川、南顿、新蔡半包围着,若不掌握在手中,实在碍眼。

偏偏汝南自汉以来就十分富庶,不好好利用太可惜了——汉时汝南郡很大,有三十七县之多,和如今只有十一县的汝南国不是一个概念。

期思陂、青陂、鸿隙陂、葛陂、鲷阳陂、石塘陂等,林林总总数十陂池,少的灌溉三百顷,多的可灌溉三万顷(鲷阳陂)良田——汝水两岸最密集,有37处陂池。

自汉以来,汝南甚至引淮水灌溉农田,河湖纵横,多蓄池水,几可比江南水乡。

位于今汝阴境内的富陂县(已废),“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县也”。

两汉年间,汝南境内的稻田非常密集。

庾亮翻阅典籍,得知汝南南部曾“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比起粟麦的亩收,“高田五倍,下田十倍”——此固有所夸张,但水稻产量高于小麦,更高于粟米,却是不争的事实。

只可惜汉末以来战乱,百又余年矣。

曹魏以及国朝虽然多番努力,修缮陂池,但地方上的灌渠系统依然不可避免地衰败了下去,以至于曾经大名鼎鼎的富陂县(比喻该县水库多)都废弃了。

以许昌幕府现在的实力,当然不可能恢复汉时的陂池灌渠系统,甚至连本朝太康年间的水平都无法达到,但只要修缮一点,利用一点,粮食产量就会节节增高。

永嘉三年、四年那会连续灾害,没条件。五年处于恢复期,六年恢复了不少,却可以动手做这件事了。

庾亮敏锐地感觉到其中巨大的机会,故主动请缨,把这事当做未来五年、十年的主要工作来抓。但在看到地方郡县慢吞吞的动作后,还是有些着急,故出言威胁、催促。

他要政绩,自然要苦一苦地方上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