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晋末长剑 > 第一百二十二章 枋头

晋末长剑 第一百二十二章 枋头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08:15:0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装模作样讨论完在哪筑城之事后,邵勋给王惠风安排了住处,并拨了侍女,嘱咐她可在此长住,以时时讨论。

王惠风没说什么,只静静回了自己的居所,挑灯看书。

邵勋很清楚,现在还不能唐突了美人。

王惠风是个烈女,愿不愿再嫁完全取决于她个人,别人强迫不了。她现在对自己确实有一点好感,但这种好感的成因很复杂,也很脆弱,一不留神就没了。

来日方长,机会多得很。

当天晚上,邵勋便带着亲兵,连夜奔往河阳。

银枪左营在襄城休整,至今不过一月有余,暂不宜轻动。

银枪右营即将自金谷园出发,前往河阳,这是此次筑城行动的野战主力。

七月二十日,就在刘聪下诏石勒调兵的同时,河阳北城大门洞开,银枪右营、义从军九千余战兵、借来的骁骑军一千轻骑、四百具装甲骑,外加五千许昌世兵、七千司州丁壮及数百工匠,总计二万二千余人,沿着黄河北岸东行。

留守河阳三城的是幕府左司马陈有根。

由三千府兵及其部曲组成的部队,是河阳北城的守御主力。

黑矟军、汝南骑骡步兵、屯田军、河阳丁壮万余人协助守城,轮番感受战场气氛,积累战斗经验。

这些年,随着战争的加剧,即便是农兵的战斗力都在快速提升。

他们确实不如银枪军这种职业士兵,但差距没以前那么大了,毕竟从三十分提升到六十分容易,从八十分提升到九十分则要难很多。

以后深入河北,需要大量有一定战斗能力的填线兵,不然即便一时占领,早晚还是要吐出去。

大军自离开河阳北城后,一路畅通。

匈奴人出奇地少,似乎已经失去了在河阳城池附近长期盘踞的能力。直到东行了数日之后,才出现二三百骑一股的匈奴骑兵,但他们不敢靠近,只远远窥视。

二十四日夜,大军宿于怀县境内,匈奴人才发起了第一次夜袭,无果而终。

邵勋坐在一辆损坏的马车上,静静看着退去的匈奴人,稍稍放下了点心。

银枪右营只有两幢兵士有过在骑兵日夜窥伺下行军的经验。那一次,他们跟着左营老兵护送漕粮至洛阳。

此番出征前,邵勋有些担心右营将士心理素质不行,扛不住巨大的压力,半途崩溃,因此亲自带兵鼓舞士气,及时指挥,查漏补缺,确保不出问题。

他知道,右营的兵训练非常刻苦,也非常科学,诸般装备齐全,又不都是新兵,只要让他们跨过心里那道坎,破除对骑兵的恐惧,以后即便他没亲自带兵,大伙也会应对得非常从容。

第一次是最难的。

从二十五日开始,匈奴人是一天比一天多,将士们脸上的表情也日渐凝重。

“贼人不敢攻城,想来咱们这里碰碰运气,那就把他们打回去,让他们见识见识大晋儿郎的武勇。”邵勋骑着战马,出了车阵保护圈,手执马鞭,一边慢走,一边大声说道。

银枪军儿郎们站在偏厢车、辎重车上,挽着步弓,操纵着强弩,脸上忧色尽去。

看到身穿金甲的邵师,学生军官们就信心十足。

看到威武雄壮的陈公,普通士卒们就勇气倍增。

作为武人,天然喜欢弓马娴熟、性格豪迈的主帅。

不能开得硬弓,杀得顽敌,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如何让人真心信服?

你可以靠体制来强迫他们听令,但这种约束是不牢靠的,乱世之中,为何那么多二世而亡的政权?自己作死的原因固然有,威望不足也是重要因素。

“满昱!”邵勋突然马鞭一指。

“末将在!”满昱策马而至。

邵勋指着远处一群徘徊的匈奴轻骑,道:“一人三匹马,给我抓住他们,无论付出多少代价。”

“诺。”满昱毫不犹豫,当场点了五百骑,携马千五百匹,呼啸着冲出了大阵。

车阵没有停,继续前进。

自西而东,迤逦数里。

当天傍晚,浑身插着七八支箭的满昱赶了回来。

人、马损失了不少,但每个人的马鞍下都挂着不止一枚人头。

“人赐绢二匹,班师后发放。”邵勋大声宣布。

众皆欢呼,连带着整個车阵的士气都提升了不少。

邵勋哈哈大笑。

有些战斗,哪怕拼着伤亡比敌人大,也要打下去。

方才野外空旷无比,连河流、树林子都没有,其实不太适合冲击骑兵,因为一个不好,会被人兜圈子放风筝。

但那又如何?

就像被人围攻时,你别管几个人打你,就死命盯着一个人干,把他干死干残。

匈奴人是分部落、氏族的,你盯着一个部落的人打,把他们的精壮干得七零八落,其他部落的人会受到震慑。下次再来骚扰时,心中就会犯嘀咕,就会犹豫。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邵勋不相信刘雅有多高的威望,能强逼各部落不计伤亡来送死。

打折了老本,你给补吗?补偿够吗?

这是政治问题,也是体制问题。能解决这一条的,便可建立草原帝国了。

******

二十七日夜,大军宿于汲县西南。

二十八日开始,匈奴人似乎放弃了骚扰,除留少数人监视外,主力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时候,石勒的使者还在前往西河的路上,携带着他的奏疏,力劝天子不要强攻河阳三城。

简而言之,石勒不愿去,还在讨价还价。

当然,或许他马上就要改变态度了,因为局势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八月初一,大军抵达延津附近,扎营屯驻。

第二日,全军过淇水,当天傍晚,先锋一部北渡清水,进抵枋头城外。

八月初三,大军继续过河。

枋头城内似乎有少量守军,出城截击,为义从军大破。

这个时候,匈奴骑兵的数量陆陆续续增加。但他们多半不是来自河内,而是石勒治下的匈奴、羯、乌桓骑兵。

邵勋替他算了算,得到消息之后开始动员,再筹集粮草南下,这速度不慢了,石勒果然有点本事,他的那个割据政权效率也还行。

八月初四,过河的步军轻取枋头,斩首二百,俘二百,将这座残破不堪的土城给拿了下来。

至此,二万多大军分屯枋头内外,深沟高垒,扎营屯驻。

八月初五,他登上了几乎要倾颓的枋头城墙,登高望远。

黄河河面上,船只密密麻麻,自荥阳、濮阳二郡驶来,满载粮草和军资,靠岸后,于老淇口附近的滩涂地上卸货,再将其输送至营内。

淇口,即淇水入黄河处。

汉建安九年(204),曹操“在淇河口下大枋木以筑堰,遏淇水入白沟以通漕运。”

淇水源出太行,沿途有诸多溪流汇入,水势湍急,流量很大,山洪暴发之时,汹涌冲入黄河。

曹操为了北伐,下令用大枋木于淇口修建人工堰坝,令其改道,流向东北。

说白了就是东北流向的白沟水量稀少,不利漕运,而淇水水量丰沛,于是想办法将淇水注入白沟,以通漕运,为北伐提供粮草。

也就是说,枋头这个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军事用途,更准确地说,主要用来运输军资粮草,以减轻深入河北腹地的后勤压力——陆地运输不是不可以,但水运成本要低得多。

无论何时,后勤一直都是战争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是绝大多数将领作战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历史上桓温自枋头撤军,后勤更是决定性因素——雨水少了,河道清浅,一些河段走不了运粮船,直接导致前线粮食一天比一天少。

如今邵勋比桓温提前数十年抵达枋头,准备将这个比营垒强不了多少的土城改造为大型军城,背靠大河,屯驻强军,作为北上的战略支点。

如果说今年濮阳还有匈奴游骑搞破坏,导致当地百姓庄稼歉收的话,枋头城一旦成功驻军,至少能遮护东西二百里的河段,让南岸的百姓能放心生产,不再受胡骑戕害。

“那是古清水口吧?”邵勋指着西南方向一条半淤塞的河流,问道。

自文石津渡河北上的何伦抬眼一看,立刻说道:“没错,那便是清水口。王仲宣(粲)《英雄记》曾载‘(袁)绍在朝歌清水口,(赵)浮等从后来,船数百艘,众万余人,整兵骇鼓过绍营。’”

邵勋赞许地看了何伦一眼。

老何确实是武人,但他也是世家子,出身东海何氏,这个家族在南朝宋时随刘裕而发达起来,煊赫无比。

所以,何伦看似粗鲁,但其实学问还行,读过不少书,只不过当了武人后,受大环境影响,居然摸起公主来了。

妈的,老子还没玩过灵寿公主,你都上手了。

“枋头筑成后,曹操又将清水改道,于枋头汇入淇水,一同注入白沟。”何伦继续说道:“枋头其实是个好地方,西、南皆有河水,利于船运。如果将清水口重新用起来,又可沟通大河,粮船直接开至枋头城下,则军城坚不可摧也。”

清水源出汲郡,流入汲县、朝歌一带时,大体是东西向,水量不算很大,本来于清水口注入黄河。

淇水源出太行,自朝歌而南,于淇口注入黄河。

清水口、淇口离得很近。

枋头筑成后,清水改道,不再注入黄河,于枋头汇入淇水。

淇水同样改道,不再注入黄河,携两条河的水一起注入白沟,流向东北。

“不,清水口稍远,不太合适。淇口更合适一些。”邵勋说道:“枋头筑城完毕之后,我意于南边再筑一城,疏浚淇口河道,接黄河之水,以利船运。如此,则有枋头南城、北城,夹河而立,互为犄角。”

北岸地势高,如果接黄河之水,建造码头的话,现在的枋头是够不着的,须得往南再筑一城。好在这两座城之间相隔不远,几里地罢了,甚至可联为一体,跨淇水——不,枋头往东应该称为白沟了——沟通南北,中间河面上设水门,以通船只。

古来很多城池都这样。

比如被赵二毁掉的晋阳城就夹河而建,汾水纵贯其中,通过水门沟通内外。

只是这样一来,枋头城的规模就大了,不再是县城大小,而是河阳北城一样的郡城级别了。

这样有利有弊。

坏处是花费较大,建造时间较长,好处是能屯驻更多的兵马、物资,更利于将来北伐。

邵勋看向何伦。

“明公……”何伦有些不解。

“枋头南北二城筑造完毕后,你就率部北上,屯驻于此,如何?"邵勋问道

何伦心下有些苦。

确实,枋头筑城完毕后,南岸的文石津不用守了,他手下的五千兵马可整体北移至枋头。但这样一来,可就直面石勒了啊.

黄河南岸和北岸,同样是守城,但面临的压力有本质区别。

何伦不傻,他很清楚一旦真过河了,以后定然三天两头面临围城战,死伤能少?

但他不敢反抗,只能快快不乐道:“遵命。”

“何必这副垂头丧气样?"邵勋笑道:“将来我一定会北伐邺城的,枋头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若石勒举众而来,我亦遣兵北上增援,你背靠坚城,难道守不住吗?”

“是。"何伦还是有些担心。

邵勋见了,有些不高兴,道:“安坐家中,岂能有富贵?”

何伦悚然一惊,咬牙道:“谨遵明公号令。”

邵勋转怒为喜,搂着何伦的肩膀,道:“你我皆是东海人,情分自不一般。你只需用心守城,不教石勒夺去,将来定有富贵。我说到做到,决不食言。”

何伦一听,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是啊,大家都是同乡。这年月,不帮同乡帮谁啊?别人信任你吗?

只要立下一定的功劳,将来的富贵断然比他人要多。

想到这里,何伦立刻说道:“明公放心,枋头筑成后,我便钉在这里,便是死也要死在枋头。"

“放心,石勒还没那个本事。”邵勋笑道:“他强在骑军,步军虽不差,但强不到哪去,枋头城对他而言,无论填多少人命都打不下来。”

只要补给不被切断,粮草、器械、兵员以及修补城墙的材料能源源不断运入城中,枋头与河阳北城一样,是很难被攻破的。

对石勒而言,这就是一个亏本买卖,长期的出血口。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难受得要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