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晋末长剑 >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东燕

晋末长剑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东燕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08:15:0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十月底的时候,枋头以北的石勒大军陆续撤退。

步兵带着辎重先行。

骑兵伏于后,看看能不能骗晋军出城追击,将其围歼。

结果直到最后,晋军也没有出动大队人马。

留守的数百义从军出城前行了一段,发现前方及左右皆有大队敌骑涌来后,立刻飞奔回了城池。

随后双方形成了默契,互不干扰,彻底脱离了接触。

十一月初一,邵勋在枋头北城接见了几位特殊的客人。

“你是共县邢纬?”邵勋看着眼前之人,思索一番后,脱口而出。

其实他已经忘记这个人了。不过蔡承提供了一份今日前来拜访的人员名单,看到籍贯、名字之后,五年前的旧事再度浮起。

野马冈之战前,他率大军自汲郡北上。当其时也,有不少河北士人豪强送来给养,他召见了一些人,其中就有刑纬。

“正是。陈公好记性。”刑纬高兴地说道。

“一别经年,还能见到诸位英豪,心中实在快慰。”邵勋引领众人进了衙署。

“当年接到消息太晚了,未能随庾府君南下,引为恨事。”刑纬不住地唉声叹气。

其他人见状,亦纷纷哀叹。

邵勋笑而不语。

这些士族豪强没有南撤的原因很复杂,并不是他们所说的没来得及。

可能因为舍不得家业。

可能因为庾琛被压缩到了只剩郡城周边,无力联络。

也可能因为他们单纯不看好河南的政权,毕竟匈奴一方拥有海量的骑兵,河南一方就没几个骑兵,只能被动挨打。

总之非常复杂,没那么简单。

但公允地说,这些人也不是死心塌地跟着匈奴的,大部分都是迫于形势罢了,少部分人是想博取富贵——随着时间推移,后者会越来越多,前者越来越少。

枋头攻防战,如此大的动静,至少汲、魏、顿丘等地的大家族颇为关注,不断打探消息。到了今日,局势豁然开朗,一些人就迫不及待赶过来私下勾兑了——这会来的算是第一批,也是对重归大晋之事最积极的一批。

“家中情形如何?”邵勋招呼众人坐下,亲切地问道。

“回陈公,汲郡落入石勒之手后,需索甚多,苦不堪言。”刑纬叹道。

“我等还要送质子、纳钱粮、出丁壮,实在太苦了。”

“有时候贼人还过来抢掠女子、财货,石勒不能制。”

“是啊,小兵靠抢,大将靠勒索,前阵子我家就不得不送了两位女子。”

众人或面露愁容,或面露怒容,控诉不休,仿佛与匈奴不共戴天似的。

邵勋含笑听着,时不时点一下头,好像真的认可他们一样。

当然,乱世之中,多的是这样的人,无需过多苛责。

易地而处,如果邵勋是河北一坞堡帅,为了自保,也免不了这么做。

有些事,难得糊涂,况且现在还需要拉拢他们。

“诸君不容易啊。”听完他们的话,邵勋脸上浮现出同情的样子,感慨道。

“是啊,是啊。”

“陈公来了,河北就有希望了。”

“不知明公何时北伐,收复失地?”

看着众人殷切的目光,邵勋没有正面回答。

这些首鼠两端之辈,鬼知道他们会不会透露消息给石勒。

要知道,他们中的不少家族,送了女人给石勒帐下的军将为妾,拉近关系一这或许是刘汉的传统了,因为刘聪就要求每一位朝廷重臣都送女儿入宫,是的,每一位,有的还送了不止一位,最多的是两代女子、六位。

邵勋暂时还不会信任他们。

“且稍安勿躁。"邵勋说道:“吊伐之道,供亿并繁,需得统筹全局,非顷刻间所能定下。尔等回去之后,各安生业,静待天时即可。”

此言一出,有些人失望无比,有些人低头思索,有些人自光闪烁,不一而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利益所在,有自己的性格与习惯,本来就不可能是同一個想法。

只能说,第一批来的人,相对倾向于重归普廷一相对而已。

邵勋不要求他们毁家难,这不现实。他觉得,私下里多联络几次,关键时刻将他们拉拢过来,不给石勒提供粮草、兵员,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了。

这是一项繁琐细致且长期的工作,他准备专门安排个人坐镇枋头,处理这件事。

或许,该让老丈人重新出马了。

他曾经奋斗在汲郡多年,一度声势不错,不但汲郡上下统治得铁桶一般,邻近的河内、顿丘、魏郡都有人跑过来依附他。

最后虽然被迫南撤,但并没有过去太久,影响力没有完全消散。

想到此处,他已经决定,上表举荐庾琛为司隶校尉,专管汲、魏、顿丘等地的招抚工作,为下一次进攻打下基础。

******

十一月中旬,枋头一带的大军陆续撤离,第一批回到南岸的是许昌世兵。

出征时五千,回来时差不多三千。经历了血战洗礼的他们,从内到外发生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变化,看着外表没什么两样,但气质就是不同了。

其实这也正常。

残酷的战场上,他们直面敌人锋刃,被击溃过,被追杀过,收容起来之后,又被逼着上前守御,然后再打,再死人,再溃,再被收容……

说什么古代战争伤亡率不能超过5%、10%什么,那并不准确。

在攻城战与守城战中,伤亡远远超过这个数据,战死一半人以后还在打的比比皆是。

就连野战,也不是战死十分之一的人就崩溃,那也要看人,看当时的情形。

溃散的军阵撤到后方后,被收容起来,整顿一番后,再度派上一线结阵非常常见。

在这个过程中,士兵们的心理状态外人难以细究。

大抵是从恐惧、绝望,慢慢过渡到麻木不仁、死了拉倒。

战争结束后,这些从死人堆里滚出来的士兵,在沉淀一段时间后,心理素质都会有一个蜕变。

从枋头撤下来的三千许昌世兵就是了。

六十多个日日夜夜的煎熬,让他们对死亡的承受能力大增,相对应的,战斗力也大大提升了。

这样的部队,值得优待。

十一月十三日,当他们行到东燕县的时候,接到命令,就地停驻,集体转为府兵。

为了落实这件事情,帐下督刘善之子刘宾亲自赶来,负责府兵的安置工作,完成之后,就地出任胙亭部曲督。

十四日,风雪稍稍有些大,但濮阳国、东燕县、白马县都派出了官吏,清理丈量土地。

士兵们在旁边看着,神色间有些振奋。

严格来说,府兵仍然是世兵,但世兵与世兵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府兵可以与民户结亲,世兵不行。

府兵无需服徭役,税负也轻,世兵则需要把大部分收入贡献出来,形同奴隶。

府兵可以被选举当官,世兵不行。

府兵田地私有,世兵不是。

府兵田地多,有部曲,世兵田地少,无部曲。

总之,除了世代当兵这一点不变外,其他方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士气大振是必然的。

刘宾默默看着这些人,心中感慨。

他也是世兵家庭出身,对世兵的遭遇感同身受。看到这些人脱离苦海了,那是由衷地高兴。

“吴贵,胙亭西二渠北段,田百四十六亩又三十步。”县吏将地契送到一名士兵手中,大声说道。

“谢陈公,陈公实乃我再生父母。”吴贵激动地跪倒于地,朝许昌方向磕了好几个头,然后把地契小心收好,喜笑颜开。

“钱黑炭,胙亭西二渠中段,田百四十七亩又二步。”县吏继续喊道。

“谢陈公。”钱黑炭接过地契,亦朝许昌方向磕了几个头。

起身之时,泪流满面,不枉枋头城下的昼夜拼杀了。

“李狗郎……”

刘宾则在田间走了一圈,回来时感叹道:“都是上好的田地,就是杂草有点多,年前让家里的懒婆娘好好收拾下。”

众皆大笑。

濮阳这个地方,没人说不好。

地极平旷,又不缺水,还很肥沃。若非处于前线,屡次被人渡河抄掠的话,也不至于混成如今这副人烟稀少的模样。

东燕、白马二县安置三千府兵,当他们的家人从许昌周边迁来后,就是足足三千户人。

枋头筑城后,至少东燕县是非常安全了,白马县也相对安全,现在可以卯足劲发展生产。

如此两年后,这些府兵家庭便可自给自足,有相对充足的粮、肉、奶给自己和子侄辈提供营养,勤加训练。

数年后,他们甚至可以找工匠定制器械、装具,乃至饲养马匹。

最多五年,一个合格耐战的步兵就诞生了。而且,这还不是一锤子买卖,他们的儿子也会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被征发入伍,上阵厮杀,战斗力还不会太差。

这就是枋头之战所带来的红利。

如今唯一的麻烦之处,在于极度缺乏部曲。

枋头之战俘获了两千多名河北俘虏,即便全分发下去,也是不够的。

在这件事上,或许只能找囤积了大量人口的坞堡庄园想办法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