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晋末长剑 > 第一百三十五章 攻守之势

晋末长剑 第一百三十五章 攻守之势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08:15:0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叮叮当当的房屋修建声中,邵勋登上了城头,看向北方。

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今日已是十月初六。

遗弃的营地内依然一片焦黑,倾颓的土墙和烧焦的大木交相辉映,显现出了一种凌乱之美。

石勒没有派人抢占这个营地。

双方似乎都极有默契地将其作为缓冲区,各自罢手,远远对峙着。

这几天内,石勒拣选五百精卒,带着千余炮灰,潜越淇口,试图绕后攻击渡口,为何伦率部击退。

自此以后,战斗就停滞了,以至今日。

目前,石勒把骑兵布置在两侧,步军居于正中,日夜挖壕沟,筑土墙,看起来似乎要围困枋头北城。

但事实上围不住,只要黄河还在,船只就能源源不断运来物资、援兵,运走伤员。

石勒当然知道这一点。他挖掘壕沟,多半是为了自保,或者说更有安全感一点,他现在该担心邵勋主动进攻他了。

不过现在邵勋懒得理他。

枋头北城不直通黄河,离这还有七八里地——别看就几里,那也是可能被敌人利用的。

于是他准备修建码头、城池为一体的枋头南城,再疏浚淇口旧河道,让船只可以直接开到枋头南城,不用像现在这样大批物资卸在滩头上,然后马驮人扛,在松软的河畔泥地里艰难前行。

两城修建完毕后,可驻守两万余大军,囤积半年以上的作战物资,成为大河以北的支点。

邵勋在看石勒,石勒也在看邵勋。

到目前为止,虽然心知拿不下已经筑好的城池,但石勒还在等,等河南的消息。

这是最后的希望,也是唯一的希望。

如果他的骑兵能在河南腹地烧杀抢掠成功,动摇邵贼军心的话,这仗就还有得打。

如果不行,虽然极其不愿意,那也只能撤了。

但撤完之后,后果如何呢?

石勒看向张宾以及刚从平阳回来的刁膺。

“未来之方略,二位可有良策?"石勒转过身来,一副云淡风轻的表情,但观其眼角,黑眼圈比较浓重,显然最近都没怎么休息好。

“大王,邵勋必攻邺城,需得早做准备。”刁膺抢先说道。

石勒不置可否,只看向张宾。

张宾拱了拱手,道:“邵勋未必会直攻邺城。他可能会顺白沟东行、北上,至内黄、魏县一带。如此,则顿丘、阳平皆危。北上攻打邺城的话,百余里路,无舟之利,易被我骑军遮断粮道。”

石勒默默点了点头。

“大王,邺乃河北名城,邵勋忍受不住诱惑的——"刁膺又道。

石勒止住了他的话,直接问道:“平阳君臣如何?”

“中山王得增援,众至四万余,连胜数仗。听闻这会正在招抚关中群豪。”刁膺答道。

石勒一听笑了。

打关中,最重要的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招抚地方士族、豪强、诸部酋豪。

若想开疆拓土,长安现在就可占了。但一座空城罢了,意义不大。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趁看打胜的有利时机,让关中群豪易帜,投到朝廷这边来。

就是不知道前去招抚的,到底是朝廷的人,还是刘曜的人了。

不过石勒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跨有雍并”之策的提出,是朝廷这么多年来从未有过的战略转变,这意味着朝廷把巨量的资源投入到了黄河以西。

其实即便刁膺不说,石勒也知道一些内情,他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平阳有传闻,河内王粲即将成为关中诸路大军的统帅,总督战事。

这个任命如果落实,意味深长。

天子会把精兵强将交给河内王,但绝不会交给中山王,毕竟亲疏有别。

说起来,这事也和邵勋有关啊。

他太能折腾了,生生逼得一个控弦二十万的大国为之转向,仅此一点,就足以自傲了吧。

但这事对河北可不太妙啊。

从今往后,即便天子愿意发兵支援河北,多半也只有偏师,而不是主力大军。

“送去的财货,都收了吗?”石勒又问道。

“收了,没有一人退回。”刁膺说道。

石勒嗯了一声。

收就好,哪怕不一定用心替他说话,总比拒之门外要强。

以后卖点惨,说几句软话,说不定还能骗一点朝廷大军过来增援。毕竟,天子也不想看到河北尽皆沦于邵勋之手吧?

“孟孙……”石勒稍移几步,走到张宾身前,低声道:“若邵勋顺白沟北上,如何拒之。”

张宾沉默许久,道:“经营广平、巨鹿、赵郡、中山。背靠并州,为朝廷藩屏。”

石勒也沉默了许久,脸上神情变幻不定。到了最后,突然洒脱一笑,道:“想当年最惨时不过十八骑,而今拥步骑数万,已是赚了。征战一途,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哈哈,小事。”

“大王英明。”这次张宾是真心实意称赞。

拥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是成大事者的必备品质。

就这一点来说,大胡比平阳朝廷的天子公卿们强许多。

如果没有邵勋作梗,他或许有個一飞冲天的机会,但现在没有了,或者说希望很渺茫了。可即便如此,大胡仍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收拾心情,默默等待机会。只此一点,就不枉自己跟他。

走一步看一步吧。

******

梁国睢阳城头,内史庾琛默默看着绕城而过的军士。

敌骑陆续撤了,快速消失在远方的天际边。

临走之前,他们四处放火,烧毁了大量房屋,堵塞了沟渠、水井。

最可惜的是今年刚移栽的桑树,近乎毁于一旦。

庾琛心中有些愤怒,既有对匈奴人不干人事的愤怒,也有对兖东、豫东地区没有坚壁清野的愤怒。

田里的粮食被匈奴轻易收割,转化为他们的资粮,助其四处出击,烧杀抢掠。

今年被他们闹了这么一遭,却不知道要花费多大的精力和代价来恢复。

他又回头看了看城内,满满当当都是人,几无立锥之地。

这个情形让他触目惊心,如果爆发一场瘟疫,包括他在内,可能没几个人能活下来。

听闻有些地方已经如此了,染病的人直接被赶出城池、坞堡、庄园之外,任其自生自灭,但依然有不少人死去。

这样的场景,让他想起了当年为汲郡守时的旧事。

反复袭扰破坏之下,夫不得耕,妇不得织,越打越弱,最终坚持不下去。

即便你最终把他们赶走,并斩获了一批人头,最后算算总账,还是亏得一塌糊涂。

庾琛抬眼望向北方,空旷无比的原野之中,一队骑士被匈奴围住夹射。

骑士每要冲锋,匈奴人立刻四散而去,在空旷的野地里高速撤退,一边跑,一边回首射箭。

骑士不追了,匈奴人又兜回来,继续射箭。

骑士再追,匈奴再逃,然后还迂回包抄。

骑士想要将匈奴引到有树林、河流的复杂地形,匈奴人就停下脚步,两相对峙。

到了最后,骑士只能撤入一个庄园内暂避锋芒。

庾琛看得目不转睛。

这些场景其实在河北非常常见,当年他手下的冲击骑兵就是这样被一点点耗死的。

要对付他们,还是得突然袭击,打击其营地,或者用后勤拖死他们。

遐想间,匈奴人慢慢收拢部伍,向东退去,消失在了旷野中。

睢阳县外的场景只是一个缩影。

虽然石勒没有下达撤退的命令,但得知枋头筑城完毕之后,赵鹿、孔豚二人明白,再抢下去没有意义了。

虽然军中粮草尚可支一两个月,但野地里已经无法得到新的粮食补充了,再打下去,粮草一天比一天少,最终还是要走。

于是,他们分遣信使至各地,下令诸部快速收拢

十月十三日,匈奴骑兵几乎完全退出济阴,最后一支部队途经单父休整时,被坞堡帅告密,义从军追击而至,斩首三百余级。

十月十七日,郗鉴率数百骑突袭任城,毁灭一座营地,杀留守步军七百余人。

二十日,大军全数退至东平境内,孔豚于大野泽设伏,利用晋军追击心切的想法,歼灭自泰山、鲁国赶来的世家骑兵三百余及义从军先锋骑兵两百。

二十一日,义从军主力追至东平陆,一个冲锋击破断后的匈奴骑兵,斩首五百。

……

双方打打停停,一直持续到十月底,匈奴人遗弃了大量辎重,呼啸着冲回了济北,绕道青州而回。

济北侯荀畯趁机截击,俘斩匈奴骑兵四百余。

而在东平,曹嶷调拨过来的三千步卒,以及沿途抓获的兖州丁壮四千人,绝望之下向赶来的高平府兵投降。

战事至此平息了下来。

虽没有数万大军阵列野战的壮观场面,但正面、侧翼、后方三大战场,依然打得血腥无比。

双方统帅、大将都在水平线以上,努力遵循“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原则,一方发挥厚重如山的步兵优势,一方发挥机动灵活的骑兵优势,打到最后,完全是靠谁能扛罢了。

没有任何花巧,也没有任何智商突然暴跌导致的昏招,完全是硬碰硬的男人间的战斗。

就在匈奴骑兵撤走之后,河南大地降下了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雪。

大雪纷飞而下,落在坞堡上,落在田地里,落在森林中……

一切战争的痕迹似乎都被掩盖了。

但枋头城外,双方战死的近两万将士仍然在向每一个人诉说着这场战斗的残酷。

大河以南,无数被毁灭的桑林、沟渠、房屋,明白无误地昭示着战争的创伤。

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如果说之前陈公还想喘息个两年的话,但在河北筑城之后,他已经难以停下战争的脚步。

这一次,可能要换他来进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