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晋末长剑 > 刘裕灭南燕之战

晋末长剑 刘裕灭南燕之战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08:15:0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其实,这场战争和本书主角伐邺城之战颇为相似,但也有差别。

先说刘裕伐南燕之战。

时间:

东晋义熙五年(409)4月开始。

目标:

南燕都城广固(今青州市西北)。

前序:

5月,刘裕率军乘船至下邳,因沂水较浅,他从南方带来的舰船又太大,于是下船行军,陆路进至琅琊。

所过之处,三十里筑一城,囤积物资,以防鲜卑抄掠粮道。

6月,刘裕抵达大岘山。

进军南燕都城广固,有三条路。

一条是越大岘山,过莒县、临朐,直插广固,距离较近。

一条是向东迂回,沿着今天山东西南部,绕一个圈,再自东向西,距离较远。

一条是向西,走莱芜谷道,距离并不远,但在三条路中最难走。

刘裕选择的是第一条路线。

但大岘山在整个北方算不得什么大山,可在山东,却有“齐南天险”之称,且附近多为丘陵山区,绵延数十里,最好走的驿道上筑有关城,曰“大岘关”。

这个时候,南燕朝廷起了争执。

一方恃勇轻敌,以皇帝慕容超为首,他们有具装甲骑、有重骑兵,有轻骑兵,还有大量步兵,又是本土作战,有补给优势,觉得该与刘裕厮杀。

一方以征虏将军公孙五楼为首,他认为应该据守大岘关,凭坚城消耗刘裕锐气,然后派骑兵深入敌后,抄掠刘裕粮道。

争执到最后,慕容超的意见占了上风。

他的理由是:一、在大岘山作战,完全无法发挥他们的骑兵优势,反而是刘裕的步兵如鱼得水;

二、大岘关不一定守得住,这毕竟不是什么雄关险隘;

三、刘裕完全可以绕路,不走大岘山。

四、主守派还要求坚壁清野,铲除地里尚未成熟的青苗,下一年还活不活?

于是,最后定下了计议,弃守大岘山,将刘裕放进山北,在空旷的平原上,用骑兵玩死他——“不如纵使入岘,以精骑蹂之,何忧不克?”

同月,刘裕主力通过大岘山,一路向北,进至临朐以南。

燕将公孙五楼等人率步、骑五万进屯临朐。

燕主慕容超自率步、骑四万继之。

刘裕此时的兵力构成:一、精锐步兵约三万人,应该是比较能打的,经验丰富,技艺出众,耐远征苦战;二、普通杂兵七万人;三、轻骑兵几千,应该不超过一万,故总兵力不超过十一万,其中十万人是步兵。

第一战:巨蔑水(弥河)之战。

公孙五楼VS孟龙符。

前者是南燕征虏将军,兵力“数千骑”。

后者是刘裕先锋,兵力不详,但应是一支步骑混合的部队,孟统骑兵,沈田子兄弟带步兵,可能是他们家的江东部曲老底子,战斗力较强。

双方大战,公孙五楼败。

孟龙符率骑兵追击,因为马跑得太快,与大部队脱节,结果单骑冲入燕军阵中,力竭战死。

部将刘钟率军赶至,拼死夺回孟龙符尸体。

公孙五楼一看有便宜占啊,于是又卷土重来。

晋军失了大将,欲退。

参军沈田子振臂大呼道:“今退必死,力战乃生。”

遂与兄弟沈林子与燕军大战,燕军为之破胆。

这一战主要是骑战,南燕败,东晋胜,但折了先锋将领。于是公孙五楼又率骑兵冲了回来,被沈田子兄弟击退。

战斗结束。

公孙五楼率败军退回临朐,刘裕主力继续前进——

“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行,部伍齐整,车悉张幔,御者执矟,又以轻骑兵为游军,警戒前行。”

简单说,就是步兵居中,战车位于两侧,轻骑兵在外围警戒游弋。

就这样一路推到临朐城南数里之处。

第二战:临朐之战。

这是一次攻防战。

刘裕处于行军状态,遇到敌军后,立刻环车为营,布置军阵。

总体而言,刘裕在车营内部防守,南燕主动进攻。

“段晖率鲜卑铁骑万余,前后交至。”

注意,南燕这次出动了重骑兵,一部分正面冲,一部分绕后冲。

这是一次很傻的骑兵进攻车营坚固阵地的战斗。

鲜卑骑兵冲锋过程中就被箭雨射杀大半,来到车阵前,晋军藏于车幔后举槊刺之,燕军积尸盈野。

就这样,刘裕防守,南燕骑兵傻傻地进攻,送了不知道多少人头。

慕容超在临朐城头见了,大怒,下令继续围攻,而且是车轮战,轮番上。为此,他亲自带兵前来,倾巢而出,步骑九万人围攻。

刘裕听闻慕容超把所有兵都带来了,于是派檀韶绕路偷袭临朐。

韶率建威将军向弥、参军胡藩驰往,当天就拿下了空虚的临朐,取南燕军辎重。

慕容超听闻临朐被攻克,大惊,“引众走”。

不光“引众走”,他还跑得最快,单骑出奔段晖部。

段晖就是最早攻刘裕车营的那一部分“铁骑”,这会应该是轮换下来休整的。

见到慕容超来了后,以为前方大败,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刘裕见到临朐城头燕旗落下,知道已经得手,于是亲自擂鼓,催兵奋击,大胜,“斩段晖等大将十余人,其余斩获千计”。

这是一次经典的防守反击,先用车阵收割南燕人头,消耗其兵力、锐气,然后派奇兵偷袭敌人守御空虚的后方,动摇其战意,迫使其撤退,然后赶在屁股后面追击,战果应该是追杀了几千人,不大。

慕容超看起来是個大傻逼……

把所有兵力带到前方去围攻刘裕的车营,还他妈派重骑兵冲。

临朐留守兵力寡弱,被刘裕袭取——“向弥贯甲先登,燕兵莫不披靡,日落陷城,斩其牙旗”,从中午(日向昃)计议派奇兵偷袭开始,到绕路赶至临朐城下,然后日落前攻破,也就小半天的工夫,这是此战转折点。

这一战的结果是慕容超一路转进回了都城广固。

九万南燕军应该没有全军覆没,撤回去几万人不难,但什么士气就很难说了,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应该没有回广固,或者说没有全部回去,士气太低落了。

第三战:广固之战。

临朐之战结束后第二天,刘裕军就抵达了广固,但这会来的应该是先锋。

主力抵达后,几乎没费什么事,就攻克了广固外城,包围内城。

内城较小,容易坚守。

刘裕采取围困战术,“于是设长围守之,围高三丈,外穿三重堑”,同时派人收割野外成熟的粮食,通知南方不用再转运粮草了,另打制攻城器械,反复进攻,几个月后将内城攻克。

至此,南燕灭亡,前后大半年而已。

总结:

南燕实力确实不强,但好歹能拉出来九万步骑进行野战,且有“铁骑万余”,轻骑兵则更多,又是本土作战,补给方便。

刘裕10-11万军队,核心是三万精锐步兵,统率几千轻骑兵外加有一定野战能力的杂兵,深入敌境,破城灭国。

南燕战略应对错误。

舍不得“铲除青苗”,做不到坚壁清野。

还把刘裕放到了大岘关内,以为空旷的平原上骑兵占据绝对优势,可以轻松取胜,结果闹到派重骑兵冲击车阵这种笑话,失败在所难免。

其实,从头到尾慕容超的表现都非常急躁。

刘裕也不是非走大岘关不可,慕容超力主把他放进来,确实是错误,但不是致命错误。

两军在弥河第一次交战,公孙五楼“数千骑”败退,尤其是骑兵正面厮杀被打败,对他们的震撼应该比较大。

鲜卑骑兵居然打不过江东骑兵,那么预想中的优势还存在吗?

这时候就有点急了。

在临朐以南发现进军中的刘裕主力后,派铁骑“前后交至”,然后还让他们向车阵步兵冲锋,就是急躁的表现不一。

发现冲不动后,又督促前军车轮战围攻,这还不够,慕容超亲自带五万人出临朐,加入围攻行列,更是急躁中的急躁。

于是战机出现了,临朐空虚,被刘裕派人袭取,辎重尽失,被迫撤退。

慕容超这时候表现极其不合格,作为皇帝、统帅,撤退时“单骑出奔”,引发人心动荡。

这一战结束,南燕基本就剩苟延残喘了。

慕容超逃回广固后,兵力不足,士气低落,难以守御外城——广固是曹嶷营建的——于是很快被攻克,退守内城苟了几个月,还是没了。

最后说说本书邵勋和石勒之战。

其实步兵进攻骑兵优势的一方,核心要点是一样的:保障后勤通畅。

刘裕三十里筑一城,囤积资粮,就是为了后勤。

这个消耗是十分巨大的,而且也很关键,可以说保不住后勤线,一切成空。

主角比刘裕更方便,因为有白沟水系运粮,让骑兵难以抄掠,安全许多。

但也不是没有空子可钻,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有时候会有短距离的陆上运输,这个可以攻击。

船队中途停靠的时候,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但就算你抓住这些机会,你还是做不到完全截断这条粮道——注意,是“完全截断”。

一般而言,大军出动,会随军携带至少一个月所需的粮草,有的甚至囤积足够三个月的粮草后,才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

所以,不是你截断粮道后,人家就立即断炊的,但会引得他们军心动荡,并且试图重新打通粮道。

很显然,石勒没法截断白沟水,那就注定他只能在粮道上制造麻烦,不能产生致命威胁。

刘裕在获得南燕地里成熟的粮食后,已经不需要粮道了,他甚至派人通知南方停止转运,“就食齐土”。

主角时空马上八月,粟麦成熟,随意收割,也不存在粮道制约了。

另外,历史上今年河北粮食匮乏,襄国一升粮值银一两。

这两年也没有什么灾害,应该就是打仗打多了,消耗大,导致不事生产的城市粮价畸形上涨。

所以石勒没什么余粮。

他利速战,不利久持。

在主角攻克长乐后,石勒返回了邺城,于是派冀保在安阳阻击一下,给他时间征发更多的士兵,筹集更多的钱粮。

于是最终战场定在邺城。

这里额外说一句,很多人不考虑后勤就算了,属于老生常谈,毕竟起点大部分写历史战争的作者也不考虑后勤,但连士气也不考虑就很奇怪了。

夫战,勇气也。

没有士气,大头兵们告诉你什么叫一触即溃。

临朐之战,南燕是进攻方,辎重一丢,慕容超士气清零,单骑出奔,然后将士士气清零,招致大败。

其实刘裕攻克广固后,南燕大军并未遭受毁灭性打击,铁骑仍然众多,但为什么城池一个接一个陷落?人心、士气啊。

真以为士兵、军官是没有思想的机器人啊?

谁那么贱,非要为你死战?你对我有多少恩义?我们来算算,恩义足够,死战也不是不可以,恩义不够,滚一边去。

连战连败,还能打得有来有回,荡气回肠,那是扯淡。

纯粹是小说作者为了提升戏剧性而乱写。

伱以为是敢“一镇抗天下”的晚唐牙兵啊?

我在推演中,邺城之战石勒大军就是垂死挣扎,野战一鼓而破的货色,有啥戏剧性?有啥跌宕起伏?

是不是还要学高粱河车神赵光义,在攻晋阳的时候,大纛向前,以至于箭矢落在他脚下?

有一说一,大纛前出是赵光义的高光时刻,极大提振了士气。

邺城的结局和广固没有太大区别。

石勒若退守三台,还能撑几个月,但这和等死无异,他下得了这个决心吗?

他和慕容超不同。

慕容超是皇帝,只能死守。

石勒还有退路,只是一时不甘心罢了,但形势会教他做人,该舍弃还是得舍弃。

攻敌之必救,越让敌人靠近你的“必救”,就越容易沉不住气。一旦沉不住气,就容易有骚操作。

石勒完了。

当然,这只是现在的看法。

我是现时推演,明天写什么,我一会抽烟时推演下,现在还不知道,只有个大概方向。

就这么多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