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中国历史故事 > 周公辅成王

中国历史故事 周公辅成王

作者:文明观测员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4:23:46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周公姬旦,乃周文王四子,周武王胞弟,在周朝初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在文王时代就以孝悌仁爱闻名,在武王继位后更是竭力辅佐其伐纣大业,在推翻商朝的战争中屡建功勋,深受倚重。

武王灭商后不久驾崩,其子姬诵年仅十二岁即位,是为周成王,面对稚嫩的新王和动荡不安的局势,以及蠢蠢欲动的商朝旧贵族,作为成王叔父的周公旦深感忧虑。为了确保政令畅通,稳固新生的周朝政权,周公旦决定暂摄国政,代理成王处理政务。

凭借卓越的智谋和果决的行政手腕,周公旦成功稳定了周朝政治局面,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专心恢复生产。同时,他对成王进行了严格的教育,期望他早日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君主。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周公不便直接训导成王,故让自己的儿子伯禽陪伴成王一同学习,并严格要求伯禽,通过榜样示范和间接教育的方式,使得成王逐步领悟治国之道。

然而,周公代理国政的行为引起了武王其他弟弟如管叔、蔡叔和霍叔的不满,尤其是觊觎王位的管叔,对于周公实际行使君主权柄的现象感到愤懑。他散布谣言,声称周公有篡位夺权之心。

这一系列内部矛盾给了商朝遗老遗少以可乘之机,其中,纣王之子武庚尤其活跃。原本被封为殷侯的他受到周朝严密监控,但看到周公与成王间的关系微妙,遂联手对周公不满的管叔等人,煽动部分诸侯起兵反叛,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三监之乱”。

面临此等危机,周公展现出非凡的冷静与决断,决定发兵东征,平定叛乱。首先,他诚恳地与武王另一弟召公对话,阐明武王早逝、成王年幼的现状,强调若此时国家动荡,不仅辜负太王、季王、文王三代艰辛开创的基业,自己也将愧对先祖。他是为了保全周朝江山社稷,而非一己私利而主持朝政。周公的坦诚赢得了召公的理解与支持,兄弟俩携手稳住了政局,并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随后,周公着手集结大军,亲自担任统帅,誓师东征讨伐叛乱势力。在全面进攻之前,他集合群臣进行动员,明确了作战目标和策略。

周朝军队势如破竹,首战即击败武庚,捣毁其据点。同时,分兵攻打管叔所在的卫地,迅速攻占城池,平息叛乱,管叔羞愧自尽。随后,周军又相继攻克蔡叔驻守的鄘地,将其擒获囚禁;霍叔则被流放远方。通过一系列果断行动,周公成功平定了“三监之乱”,进一步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基础。

在平定了武庚及“三监”的叛乱之后,周公姬旦认识到必须彻底清除其余反抗势力以确保周朝的稳定,他决定首先剑指东方大国奄国,这个曾为商朝旧都且蓄积大量反叛力量的重要区域。然而,根据大臣辛公甲提出的策略——大国不易攻克,小国较易制服,周公采纳了先逐一击破众多小国,孤立大国的战略。于是,周军转向东南方向,对淮泗流域的徐、熊、盈等九夷小国发动了一系列征战。尽管九夷各小国因其本土作战的优势,表现出强烈的抵抗意志,但在周师的连番猛攻之下,最终仍被一一征服。

取得对九夷的胜利后,周军主力转而北上,逐一拿下了奄国东西南部的邻国,使得奄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奄国国君在压力之下选择开城投降,这一事件对殷商残余势力造成了沉重打击,进而引发了蒲姑等国的相继归降。

周公的东征历程持续了三年,《尚书·大传》记载,周公“首年平乱,次年克殷,第三年攻陷奄国”,可见对奄国的征服是东征行动的关键节点。

在东征期间,周公俘虏了大量的商朝贵族,这些人怀揣复辟商朝的野心,被称为“顽民”。考虑到镐京地处西部,难以有效管辖广阔的东部中原地区,周公决定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并将这批“顽民”迁移至此,同时派遣召公率兵驻守监管。自此,周朝拥有了两座都城,西部的镐京又称宗周,东部的洛邑又称成周。

建都洛邑后,周公展开了大规模的分封活动。他在商朝旧都朝歌设立了卫国,封小弟康叔为卫国国君;建立了宋国,封原商朝贵族微子启为宋国国君;还在奄国旧址建立了鲁国,封长子伯禽为鲁国国君,负责治理当地的殷商遗民。在临别鲁国之际,周公特别告诫伯禽:“即便我在朝中位高权重,亦需时刻恭谨,握发吐哺,渴望招揽天下贤才,你在鲁国治理更要励精图治,切勿骄傲放纵。”周公总共分封了71个封国,将武王的兄弟和功臣分散各地,以此构建起拱卫王室的坚固屏障。这次东征使周朝的影响力直达东海之滨,极大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

周公在辅政七年间,不仅平定了内外叛乱,建设了东都洛邑,还为周朝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如在封国内推广井田制,强化经济基础;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和等级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此外,还包括“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和“乐”制等,全方位保障了周王朝统治的稳定。

当周成王年满二十岁时,周公决定将权力交还给成王。《尚书·大传》记载,周公摄政期间,“首年平乱,次年克殷,第三年攻陷奄国,第四年分封诸侯,第五年建造成周,第六年制定礼乐制度,第七年归政于成王”。在归政之前,周公撰写了《无逸》篇,警醒成王铭记商朝覆亡的教训,务必戒除骄奢淫逸,关注农耕民生,崇尚勤俭廉政,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此后,周公谦逊地回归臣子之位。

周公一生倾力辅佐武王灭商,又辅佐成王平乱建制,对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不忘嘱咐子孙将其安葬在洛邑,以此表达至死不离成王的决心。周公逝世后,文王出于对他无尽的敬仰,将其葬在了周文王墓旁。

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三代人的不懈努力,为成王营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执政环境。在成王及其子康王共近五十年的统治期间,西周进入了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史称“成康之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